查看原文
其他

哥俩不好:明朝第6、第7个皇帝的相爱相杀

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
2024-09-06


明英宗朱祁镇,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,明朝的第6个皇帝。也可以说,他是明朝的第6任(在位14年)、第8任皇帝(在位8年)。

 

竟然做了两任,中间还隔着个第7任。

 

而中间隔着的第7任,也就是明朝的第7个皇帝,是明代宗朱祁钰,朱祁镇的弟弟。

 

在帝制时代,这是不是非常奇葩?

 

这种奇葩,来自于他们做的那些奇葩事。

 

或者说,这哥俩不好。

 

1、去玩打仗

 

明宣宗去世后,不满9岁的朱祁镇继位登基。这个年龄,当然是没法治理国家了,国事都由他奶奶、太皇太后张氏把控。

 

张太皇太后有能力,也有原则,虽然把控了朝政,但没用自己娘家人,没有乱来,而是继续用贤臣“三杨”——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来治国。

 

这时的明朝,是“仁宣之治”后的明朝,国强民富,再加上张太皇太后和“三杨”治理有方,朱祁镇登基后的前几年,发展势头非常不错。

 

年少的朱祁镇虽然名为皇帝,但被奶奶管着,天天在深宫里,不好玩是不是?他就跟太监王振玩上了,特喜欢王振。

 

其后5年间,张太皇太后和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相继去世。

 

朱祁镇也长大了,明朝的奇葩时代来临了。

 

他首先重用太监王振,开启了明朝太监专权的先例。

 

话说,被朱元璋和朱棣赶回漠北的蒙古,分成了两支,瓦剌和鞑靼。瓦剌和鞑靼之间,先自己干自己了一阵子,结果是瓦剌变得强大。

 

那时,瓦剌的实权派——太师也先,很有经济头脑。他经常派人带些破玩艺儿,到明朝进贡。明朝身为“天朝上国”,特要面子。对别人贡品的价值并不在意,在意的是赏赐别人的是不是足够丰厚。因此每次给明朝进贡,瓦剌都能赚一大笔。

 

也先一看,这生意好做啊,进贡得越来越频繁,使团人数也越来越多,有一次竟然达到了3000人。

 

大太监王振不乐意了,这是真把我们当二百五啊?这样下去,不可持续啊,就下令减少了赏赐。

 

也先怒了,挥师5万南下,进攻山西,威胁北京。

 

王振一看,来得正好。他就劝他的玩伴、皇帝朱祁镇出去打仗玩玩。

 

这正合朱祁镇的心意!作为一个年轻人,天天闷在深宫里批文件有什么好玩?学自己的先辈朱元璋、朱棣、朱瞻基,带兵打仗,才拉风,才炫酷。

 

一个出宫门没几次的年轻小子,竟然要带兵打仗玩?大臣们是苦劝不让去啊,但实在劝不住啊!

 

朱祁镇和王振就率20万大军,以及一众文武臣僚出发了。


 

2、玩残自己

 

这些文武臣僚中,也有英国公张辅这样老成持重、见过世面的。问题是他们连表达意见的机会都没有,朱祁镇只听王振的。

 

自己有20万大军,也先只有5万,朱祁镇从来就没想过“失败”二字。

 

但真到了前线,看到尸横遍野,再加上粮草供不上,军心动摇,朱祁镇有点心慌了,想撤军。

 

但刚出来这么几天,就被吓回去了,实在没面子,王振就劝朱祁镇拖延时间,绕道王振的老家后,再回北京。

 

王振这么做,有为皇帝的面子考虑的因素,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面子——自己衣锦还乡回老家,是有面子;如果皇帝陪着自己回老家,那才是真有面子!

 

军国大事当前,朱祁镇竟然奇葩地答应了王振,决定带军队跟他回老家,给他撑场面。

 

可大军走到了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,离王振老家不远的时候,王振怕大军踩踏了自家的田地和庄稼,就下令就地扎营。

 

可以推测,王振在老家的田地面积,真是大了去了。

 

这一扎营,就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军追上,包围了。

 

当然,说包围也是扯淡,5万人怎么包围20万大军啊?问题是,朱祁镇和王振实在是不会打仗啊。

 

明军先是被掐断了水源,后又被断了粮草,陷入了绝境。

 

入了绝境,如果置之死地而后生,突突围,冲一冲,也还是有希望的,毕竟自己人多嘛。但这时朱祁镇和王振发现,打仗真不好玩,答应与也先和谈。

 

就在和谈时,瓦剌军发动突袭。明军50多位武将文臣战死,王振也被愤怒的军官杀死,明军差不多全军覆没。

 

至于朱祁镇,当然没有战死。他,被俘虏了。

 

这就是震惊世人的“土木堡之变”。

 

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胜或大败,必然是许多奇葩事件组合在一起的结果,是小概率事件。

 

朱祁镇,成功地让小概率事件变成了现实。

 

当然,奇葩还刚刚开始,朱祁镇更多的奇葩还在后面。

 

3、英雄担当

 

土木堡之变,明军20万精锐全军覆没,大太监王振和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50多个骨干文武大臣一扫而光,连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虏了。

 

这个战果太意外了!瓦剌太师也先以前根本不敢想象。现在抓了明朝皇帝,是杀是留?一向重视经济的也先想了半天,最后决定,留着,向明朝廷敲诈钱财。

 

也先给留守北京的明廷送了信,要巨额财物,不给就虐待皇帝,进攻北京。

 

当时留守北京的是什么人呢?朱祁镇的儿子、皇太子朱见深,只有两岁,不提也罢;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,奉命监国,但他的见识和能力,估计还不如朱祁镇;还有一些大臣,和一些老弱残兵。

 

得知全军覆没,皇帝被俘,再收到也先的信后,朱祁钰和大臣们一下子乱了套。

 

大臣徐有贞说:“夜观天象,天象有变,宜速迁都南京”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赶紧逃跑。附和徐有贞的人不在少数。实际上,当时朝野内外,有些官员和富人,已经举家南逃了。

 

愁云惨淡,一派亡国气象。

 

危难时刻,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。

 

此前,于谦曾在几个省里做过巡抚,政绩卓著,为官清廉,深得百姓爱戴。但由于他不鸟大太监王振,没钱送礼,曾被王振找理由抓起来过。王振甚至想判于谦死刑。这下惹了众怒,文臣武将联合上书帮于谦说话。王振下不来台,说“搞混了,以为是另一个于谦”,才把于谦放了。

 

由于这些经历,此时的于谦已经名满朝野。

 

但在此之前,他只是个名臣而已。

 

在此之后,他将成为一个大英雄。

 

于谦厉声谴责徐有贞等人说:“京师是天下根本,只要一动,便大事去矣。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!”于谦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支持。

 

王直说:“这样的时候,一百个王直,也比不上你一个于谦啊!”于谦成了主战派的领袖。


   最终,皇太后和朱祁钰被于谦等说服,决定力保北京,升于谦为兵部尚书,并授予他“提督各营军马”的全权,“先斩后奏”。

 

这等于是把大明的国运和身家,都押到了于谦身上。

 

4、挽救明朝

 
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
 

于谦不负众望,仅在一个多月时间里,就至少完成了以下大事:

 

1、稳住心理防线。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,即明代宗,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,拒绝了也先的敲诈,不给瓦剌一分钱。这样就稳住了心理防线,坚定了抗敌决心。

 

2、革新气象。诛杀大太监王振的余党,严惩贪财怕死的官员,消除民愤;提拔有能力、敢担当的将领,树正气。军中气象焕然一新,一改往日的颓唐。

 

3、紧急调兵。急调江苏、浙江等地的军队北上,把守北京周边的重要关隘,并充实城内兵力;同时紧急招兵买马,训练军队。

 

4、紧急制造武器,调配武器,征集武器。当时的情况十分糟糕,北京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,几个人用一把刀的现象很普遍。于谦在最短时间里解决这些问题。

 

5、紧急运粮。官府付费,动员民间的大车帮助军队运粮。几天时间,就把存在通州的几百万石军粮运进了北京,军心大振,民心稳定。

 

6、预支官兵半年的军饷,让他们安好家,为国死战。

 

7、加强城防,增固九门,用好一切战斗手段。

 

…………

 

仅仅一个多月时间,北京城内便兵精粮足,士气高昂,一扫亡国气息。

 

也先带着瓦剌全部军队攻到了北京,北京保卫战开始了。

 

说了上面这么多,战争过程反而不用细说了。结果是,瓦剌在北京城下被杀得人仰马翻,无奈退军。

 

于谦又派兵追杀瓦剌军,俘获了瓦剌的48位将军,把瓦剌抢夺的财物,也都拿了回来。


   其后几年,于谦又多次打败瓦剌军,打得瓦剌急速衰退。慢慢地,世界上就没人提起“瓦剌”这两个字了。

 

有人说,于谦为明朝延续了200年寿命。这当然有些夸张。

 

但于谦确实把一手烂牌打成了好牌。他的作为,再次说明了,在危难时刻,用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。

 

设想一下,这样的时候,如果是大太监王振主持大局会是什么结果?那绝对是一地鸡毛了。

 


5、夺门之变

 

瓦剌太师也先,本想借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敲诈明朝巨额财物,结果一毛钱也没捞着;进攻北京又失利,被于谦打得大败。

 

再养着朱祁镇,就是浪费粮食了。也先决定放朱祁镇回去,给明朝添点麻烦,搞搞事情。

 

这一点,也先可是比当年俘虏了宋徽宗、宋钦宗二帝的金国皇帝聪明多了。那时宋高宗赵构对岳飞有意见,一个原因就是岳飞提什么“直捣黄龙,迎回二帝”,爸爸皇帝和哥哥皇帝要是真回来了,怎么处理啊,总有点麻烦吧?

 

也先这一招,真给明朝带来了大麻烦。已当皇帝一年多的朱祁钰,真不想让朱祁镇回来啊。但那毕竟是哥哥,不让他回来,说不过去啊。

 

这哥俩在北京重逢时的场景,有人说是“客套寒暄”,有人说是“冷眼相对”。反正,见面之后,朱祁钰就把哥哥送入南宫关押,严加看管。

 

看管的具体措施包括:在宫门上锁,锁里灌铅;食物只通过一个小洞递进去;砍光南宫周围的树木,以防有人上树偷窥里面的情况,或者翻越进去……

 

朱祁镇被关押了7年后,迎来了自己的人生第二春。

 

朱祁钰生病了。由于他没有子嗣,立皇储就提上了议事日程。

 

话说,那几年,朱祁钰在于谦、王直等人的辅佐下,国事还是治理得不错的。但朝中总会有对现状不满、想搞投机飞黄腾达的人。

 

大将石亨、文臣徐有贞、太监曹吉祥,就是这样的人。其中徐有贞,就是北京保卫战时提议迁都逃跑的那个,事后一直没得到重用。

 

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三人,在皇帝生病、议论立储的关键节点上,一拍即合,合谋把关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放出来,让他复辟,立下拥立之功,进而飞黄腾达。

 

徐有贞负责谋划联络;曹吉祥负责说服太后;石亨则带兵冲在第一线。

 

那个深夜,神不知鬼不觉,石亨带兵包围了南宫,破门而入,救出了朱祁镇。

 


然后他们马上赶往皇宫。皇宫卫士想阻拦,一看石亨兵太多,再加上朱祁镇太上皇的身份,没敢动,乖乖躲到了一边。

 

朱祁镇、石亨带兵顺利进入了皇宫,现在被关押的,就轮到朱祁钰了。

 

那时已近天明,立即上朝。文武大臣们昨天见的皇帝还是朱祁钰,今天就变成朱祁镇了,无不愕然。但事已至此,生米煮成熟饭,又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,大臣们便在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等人的催促下,向朱祁镇跪拜。

 

这就是“夺门之变”,又称“南宫复辟”。朱祁镇复辟成功。

 

6、千古奇冤

 

朱祁镇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。

 

仓促之际,他竟忘了把弟弟朱祁钰的帝号废掉。那几天里,在北京城一直有两个皇帝并存,十分奇葩。

 

还有更多奇葩的事。比如,朱祁镇复辟的第一天,竟是把北京保卫战的首勋、大英雄于谦及相关人等抓了起来。

 

抓的理由,是发动“夺门之变”的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三人告了于谦一状,说于谦要拥立某某某为太子。

 

这是完全的诬告,既没有真凭实据,又十分荒唐。

 

当时天下人都知道于谦是冤枉的,连朱祁镇也知道他是冤枉的。但朱祁镇还是下令以谋反罪,斩决了于谦。

 

于谦提拔推荐的文武大臣,多数也受到牵连。

 

朱祁镇为什么这么干?

 

个人感情。想当年“土木堡之变”他被瓦剌俘虏后,主持大局的于谦提出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,不仅没有出一分钱去赎他,也没想办法营救他,反而拥立他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。他对于谦心里有恨是一定的。

 

权力利益。于谦功劳大,能力强,品格高,在朝野内外享有极高声望,是朱祁钰的最主要帮手。现在朱祁钰被关押了,不杀于谦,朱祁镇睡不着觉啊。

 

但不论朱祁镇个人多么有理由杀于谦,从历史的角度看,于谦之死,是与岳飞之死一样的千古奇冤。

 


两人的罪状,“莫须有”,没有任何凭据。

 

而且,本质上,是“功劳大,能力强,品格高,威望高”害了他俩。

 

于谦这个人,大家应该是知道的。他15岁时写的诗《石灰吟》课本里好像有:

 

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
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
 

于谦死后,朱祁镇派人到他家里看,见家无余财,居所仅能遮蔽风雨。

 

一位将军有感于于谦的忠义,收敛了他的尸骨,将他安葬于杭州西湖边上。

 

于谦同岳飞、张煌言一起,并称为“西湖三杰”。

 

《明史》这样评价于谦: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。

 

劣币驱逐良币,流氓淘汰精英,这是自古以来的大问题。

 

7、后续……

 

杀了于谦后,朱祁镇感恩于放他回来的瓦剌太师也先,在北京为也先建了庙;又给他的好玩伴、大太监王振平了反,立了牌位……奇葩!

 

发动“夺门之变”的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三人,确实如愿飞黄腾达了。但好景也不长,后来分别牵扯进别的案子里,被处死或者灭门了。

 

当然,这时的朱祁镇,已不是当年的轻狂少年。毕竟被瓦剌关过一年多,又在南宫被关押了七年,总是成熟了些。他在第二任上也用了几个靠谱的大臣,办了些正常的事情。

 

特别是临终前,他废除了朱元璋亲自定下的“后宫殉葬”的残酷制度,在人生最后时刻闪现了一点人性光辉。

 

 

 

相关文章,点击阅读:

 

祖孙三代帝王的生死权斗:从步步惊心,到静美时光

 

明朝那些坑儿

 

传统文化、国学的糟粕与痛点(10篇)

 

古代最高权力交接背后,帝王们的核心关切

 

 

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,关注“齐说经史集”:

 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齐说经史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